52歲的解先生,一年前于門診行腸鏡檢查時發(fā)現(xiàn)一枚息肉,由于當時自己生活安排的原因,未行治療。醫(yī)生囑咐要擇期在消化內科住院內鏡下切除,由于也沒有什么癥狀,他慢慢就把這事兒放下了。
前段時間,他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說腸息肉可能會癌變,于是來我院消化內科住院,于內鏡下切除息肉,后病理證實為:絨毛狀腺瘤,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早癌。
解先生激動地說:“幸好及時治療,否則后果不堪設想!早篩查、早治療真是太重要了?!?/span>
像解先生這樣的情況,在臨床并不少見,很多人在做腸鏡時,都可能發(fā)現(xiàn)腸息肉,那我們到底該怎么辦呢?
你知道什么是大腸息肉嗎?
大腸息肉是一類從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。人群中總發(fā)病率達到1.6%-12.0%,中年后發(fā)病率更是高達10%-30%,而且95%以上的大腸癌是從大腸息肉一步步演變而來。
我們可以把腸息肉分為兩大類:腫瘤性息肉、非腫瘤性息肉。腫瘤性息肉主要指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,一般只要有足夠的時間,終于有一天會癌變;而非腫瘤性息肉主要是炎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、幼年性息肉等,一般不會癌變,但也不是100%,如果這種息肉長得比較大、時間比較久,也有變成腫瘤性息肉的可能。
那么,什么樣的息肉需要治療?
針對非腫瘤性息肉:≤5 mm的直腸乙狀結腸增生性息肉,可見暫不處理,定期復查?!?0 mm的右半結腸病變建議內鏡切除。
針對腫瘤性息肉:>6 mm的病變,以及扁平和凹陷的微小病變(<5 mm)應該內鏡切除。
息肉術后的注意事項有哪些?
1.內鏡下息肉切除治療是一種微創(chuàng)手術,冷(CBF冷活檢、CSP冷圈套)、熱(HBF熱活檢、HSP熱圈套)夾除對胃腸道的功能影響不大;但EMR、ESD術后還是要暫時禁有渣食物,以避免結腸內出現(xiàn)大量固體便便,影響急診再次內鏡處理并發(fā)癥。
2.術后觀察沒有并發(fā)癥發(fā)生,可以開始無渣飲食2-3天,不要進食容易引起脹氣的食物,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,保持大便通暢,防止便秘。
3.術后病理結論也是評估息肉治療效果的重要條件,可以通過術后病理以明確患者遠期預后。如果病理檢查懷疑惡變可能而病理檢查不能確認是否完整切除時,需要追加內鏡或者腹腔鏡手術,即使確認腫瘤完整切除但息肉惡變伴有粘膜下層侵犯的情況,也需要腹腔鏡手術。低風險息肉按期隨訪復查,息肉大于2CM、病理為絨毛狀腺瘤、無蒂息肉,復查間隔應該在5年以內。
患有消化道息肉的患者有的并沒有什么癥狀,但是年齡超過50歲,或家里有人患上過相關癌癥,長期高脂肪飲食,不怎么喜歡吃水果和蔬菜的,就算是再生活中沒有明顯的癥狀,也是要定期檢查的。發(fā)現(xiàn)息肉后需要在消化內科或消化內鏡室進行規(guī)范化治療。
文/消化內科 主管護師 劉樹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