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以后,空氣濕度直降,人們感覺愈加干燥了。中醫(yī)學有“秋燥”之說,秋燥可致皮膚干燥皸裂、毛發(fā)脫落、唇干舌燥等。晚秋氣候干燥,要注意養(yǎng)陰潤肺,而在情志、起居方面,這一時期的養(yǎng)生和前面的節(jié)氣也應有所區(qū)分,起居不慎則容易感受寒邪。天氣從涼爽到寒冷養(yǎng)生重視五件事。
重視足部保養(yǎng)
推薦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,防止下肢受寒。足部是足三陰經(jīng)、足三陽經(jīng)的起止點,與全身臟腑經(jīng)絡有密切關系,熱水泡腳可以改善足部氣血流動,還可減少下肢酸痛、緩解疲勞。泡腳時需注意:水溫在38~42℃之間,以不傷足為原則;水量以沒過腳踝部為好;時間以30分鐘左右為宜。
重視脾胃保健
秋季食欲驟增,要防止飲食過量。常言道“秋季進補,冬令打虎”,但進補時要根據(jù)個人的具體情況合理進補。對于脾胃虛弱的人群來說,進補太多或暴飲暴食會損傷脾胃,脾胃傷則百病生。此外,秋季干燥,要注意養(yǎng)陰防燥,可適當食用潤肺益胃的食物。比如柿子有潤肺生津的功效,百合有潤肺止咳、清熱安神和利尿等功效。
重視導引和按摩養(yǎng)生
摩鼻: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至有熱感后,沿鼻梁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,然后按摩鼻翼外緣的中點迎香穴20次。對冷空氣過敏的人在秋季容易出現(xiàn)鼻塞、流涕等癥狀,經(jīng)常按摩鼻部可緩解。
托掌觀天:寒露節(jié)氣可做托掌觀天動作,將兩掌向上托舉,同時抬頭,目視蒼穹,可以導引體內真氣上達于人身之“天”,進而化為“甘露”潤澤身心,與天地之氣同感,能夠有效地拔伸脊柱及胸腹,調暢身心。
重視適度運動,調達氣機
“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”,體正氣強盛時,可抵抗外來邪氣,免于生??;若正氣不足或邪氣過于強盛,則易感邪生病。適度運動可增強體魄,但老年人鍛煉時要注意“形勞而不倦”,量力而行。運動量以微汗為宜,不可過勞,防止傷神耗氣。
體質差的人,尤其是老年人或有呼吸系統(tǒng)慢性?。ㄈ缦?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)的人,應時刻關注天氣的變化,注意防寒保暖,早晚出門最好戴上口罩,以減少冷空氣的直接刺激,防止哮喘等疾病急性發(fā)作。
重視調暢情志
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云:“起居有常”,指的是提倡按時作息,避免貪睡多睡損傷人體的正氣,同時也應該避免熬夜透支耗損陰津。所以,在寒露之后,應遵循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的原則,調整作息時間,早睡早起,以調節(jié)陰陽平衡,調和臟腑氣血。
秋風蕭瑟,萬物凋零,由盛轉衰,不免讓人觸景生情,勾起人們心底憂郁的心緒。此時情緒上要注意保持安定平靜,忌驕忌燥,勿使情志外泄,使肺氣保持清肅,保持內心寧靜,情志平和,避免或減少秋季肅殺之氣對精神的影響,可以練習書法、繪畫、太極拳等安定神志。
文/中醫(yī)科 主治醫(yī)師 王春霞